科研博士转型全职脱口秀演员的黄西,把美式幽默传到中国的播种者 ...

2025-9-13 03:44

科研博士转型全职脱口秀演员的黄西,是最早把这种美式幽默传到中国的播种者

科研博士转型全职脱口秀演员的黄西,是最早把这种美式幽默传到中国的播种者。

在流量经济时代,一档爆红的网络综艺足以引领线下风潮。自2020年《脱口秀大会》第三季走红以来,看脱口秀、学脱口秀逐渐成为中国年轻人一种新潮的生活方式,用幽默调侃的方式重新打量身边的日常。这股“笑声经济”旋风也迅速扩展至更广泛的华语世界,从新加坡的侃侃喜剧、榴莲喜剧,到马来西亚的BBK Network,无不印证其蓬勃发展。

从小品到相声,中国人原有自己的一套喜剧传统。要想厘清脱口秀这种“美式单口相声”是如何传入中文世界,就绕不开一个人:黄西。2011年前后,一则视频火遍互联网——一个理工男长相、操着浓重中国口音英语的中年人,在白宫记者协会年度晚宴上,说着不太着调的“演讲”。彼时的中国人或许还不知道脱口秀是什么,只是很惊讶一个华人竟敢当面调侃时任美国副总统拜登,以及美国社会的种种问题,关键是还那么搞笑。

借着他将于7月22日晚在维多利亚音乐厅接连上演中英文双语专场的契机,《联合早报》与黄西畅谈脱口秀的“汉化”之路。

黄西2010年在白宫记者协会年度晚宴的脱口秀表演让他一举成名,此后成为全职脱口秀演员。(网络截图)

1970年出生的黄西,前半生几乎是“华人实现美国梦”的标准模版。他生长于中国东北吉林省的一个小城,凭借优异成绩一路考入中国科学院,随后赴美进入莱斯大学,获得生化博士学位。本应该在科研世界一展身手,然而职场上的瓶颈与移民身份带来的“失语感”,都让他感到疲倦迷茫。

上六节课后就上台表演

2002年,他在休斯顿第一次听到了脱口秀,只觉得大笑一场后,一周的生活都好过了许多。隔年黄西在波士顿找到一份新工作,在报纸上看到脱口秀的培训班,价格不贵,100美元六节课。“学到了一些基本的舞台技巧,比如说最基本段子结构,在舞台上怎么拿麦克风就怎么走位,然后就上台表演了。”

“我到现在记得有次演出之后,有个人跑过来说:你讲的【可能】挺有意思,虽然我好像没太听明白。”黄西说:“一开始讲的也不好,但是看了一些培训班同学的演出,我一看美国人讲的也是这样的,就有自信了,起跑线都一样。”

“之前总感觉不知道自己是谁,自从讲脱口秀了之后,尽管有的时候讲得很失败,但还总想去讲。这时候我意识到,如果你干一件事情失败以后还想去做的话,这有可能就是你应该去从事的事业。”

2010年在白宫记者协会年度晚宴的视频走红后,黄西决定转型成为全职脱口秀演员。2013年,黄西受邀主持中国央视一档互动求证节目《是真的吗》,把脱口秀的风格融入主持人的角色,同时也在北京开办笑坊俱乐部,线下演出并为爱好者提供培训。

当时脱口秀在中国尚属新鲜事物,线下演出时,观众举手提问的是:“你说我孙子该不该出国?”央视节目播出后,也有人投诉他“不正经回答问题”。黄西回忆,那几年做的不是脱口秀演出,更多是向人们普及什么是脱口秀。

黄西2013年开始在中国央视主持节目《是真的吗》,幽默回应各类求证问题,有时还被观众投诉“不认真回答问题”。(视频截图)

笑坊这边则是观众稀少,演出赔钱是常态。但他仍坚持举办演出、办培训,甚至收到观众来信、主动投稿。“我们其实也没打算用别人的稿子,但工作人员就随口鼓励了一句,结果对方真的就去讲了,现在也成了挺不错的脱口秀演员。”黄西说:“如今全国各地俱乐部的许多主理人,都曾在笑坊的台下或台上出现过。”

制作脱口秀节目的挑战

2017年,爱奇艺找到黄西制作网综《CSM中国职业脱口秀大赛》,邀请各地的演员参赛,冠军是日后爆火的周奇墨。虽然节目点击量过亿,但因招商不理想,爱奇艺在首季后便选择停办。同一时期,腾讯的《脱口秀大会》前两季也未能盈利,却咬牙坚持,到了第三季才真正火起来。在《脱口秀大会》第四季上,黄西调侃被称为“脱口秀元老”的周奇墨说:他要是脱口秀元老,那我肯定是脱口秀“在天之灵”了。

“节目本身没问题,最大的问题是放弃太早。”黄西说,在中国做脱口秀,“水土不服”常被当成问题,其实更大的挑战往往是缺乏耐心与持续投入。“你看国外很多剧集也一样,常常要到第三、第四季才慢慢被看见。很多时候不是观众不喜欢,而是还没来得及被理解。”

即将在新加坡上演的《水土不服》是他最近一年打磨的新作品,以文化冲突为主线。黄西是在美国学习脱口秀,用英文在美国闯出一番天地,有人说他回中国一定会水土不服。“我想也许会吧,但是对我们喜剧人来说,水土不服也是宝贵的素材来源。”

他记得刚回到中国时,有制作人让他现场翻译表演一段脱口秀,让他一时摸不着头脑。“从英文到中文现翻译肯定是不行啊,笑料包袱都是以不同语言的文化共识为基础,中英文段子得用不同思维去创作。”

同晚连讲中英两专场

这次在新加坡演出的一个亮点是,他将在同晚连讲中文秀《水土不服》和英文秀“Twin Tariff”两个专场。“记得去年(2024年)在亚特兰大演出这个本子,有个人两场都听了后还跟我说:你有一个段子重复了。”(笑)

作为极少数能同时进行中英文脱口秀创作与表演的演员,黄西拥有独特的文化观察视角。他发现,英文场通常有更广泛的文化共识,观众反应节奏也更一致;而中文场则较为复杂,众口难调。他说:“有句话讲得特别好:人是鱼,文化是水。你活在其中,很多时候是没感觉的。”

他提及北美华人的代际差异,同为华人观众,“老侨”和“新侨”(华侨)的反应可能截然不同:“老侨是1980、90年代移民的那一代,对美国是有敬仰情结的。当时中国还落后,他们更认同‘美国梦’,对美式幽默接受度也高。而新侨很多是2010年后来的,对美国社会看法更批判。”

如今脱口秀风靡中国及世界各地的华人社群,成为年轻人群体一种新潮的生活方式。

而这直接影响脱口秀的效果,尤其在大场演出里,他会讲一些移民初期的文化适应经历的“通用段子”,避免太深入的话题让观众分化。“你往深了讲,有一部分人会笑得特别大声,但也有一部分人完全没反应。”

学习中文在北美的转变

与此同时,黄西也注意到北美社会对“学中文”这件事的态度正在悄然转变。过去大众印象里,华人二代、三代中文差、文化疏离是常态;作家刘墉当年煞费苦心引导儿子学中文的故事也广为流传。但现在的年轻人反倒开始埋怨父母:“为什么小时候没让我学中文?”

黄西认为这种变化,互联网起了很大作用。“他们刷TikTok、看小红书,也看Instagram上别人讲中国的事,看到中国的城市长什么样、新能源车什么样,对中国有了兴趣,也就对语言和文化根脉更关注了。”

他说自己在美国演中文场时,也遇到过不少让他意外的观众。“有回在西海岸的俱乐部The Comedy Store演出,一个白人走过来用中文跟我打招呼。他说自己学了七年中文,一定要和我聊两句。”还有些观众是学习中文的美国年轻人,成了中文场常客,就算能听懂很少,也要来培养语感。“学中文的这批美国学生,往往都是家庭条件特别好的孩子,比如特朗普的孙女、拜登的孙子,也都在学中文。”

黄西2023年在澳大利亚巡演,受到热烈反响。

黄西认为,这些都是中国社会快速发展背景下出现的文化现象。“这个世界变化太快了,几乎每隔几年就翻天覆地,”他说:“但无论时代怎么变,人们对笑声和快乐的需求始终不会消失。”

黄西表示,未来他有兴趣把脱口秀拓展到新的形式,比如尝试结合剧集或更具结构性的叙事方式。(主办方提供)

追溯美国脱口秀历史

黄西说,有人追溯美国脱口秀的历史到美国讽刺作家马克·吐温(Mark Twain)。“当年他投资高科技,电话、灯泡这些东西,结果是投一家赔一家,最后欠了很多债。没办法,他就在全国各地做演讲。因为他讲话比较幽默,大家都爱听。”

“而现在我们熟悉的脱口秀形式,奠基人是1950、60年代的莱尼·布鲁斯(Lenny Bruce)。当时的美国不像现在这么开放,他也因触及一些敏感题材而被关到监狱,过得比较艰难。但他的确开创了脱口秀这一形式的先河——不像小品、相声,两个人在台上扮演不同的角色,制造矛盾笑料,而就是讲自己的故事,讲观众身边周遭发生的一切。”黄西也表示,未来他有兴趣把脱口秀拓展到新的形式,比如尝试结合剧集或更具结构性的叙事方式。

2019年,黄西曾在新加坡演出过一场英文脱口秀,他印象最深的是:新加坡观众的反应特别快,很容易“接梗”,而且对美国社会的题材也不陌生。这次他最期待的,是中文专场的反馈,因为之前没讲过,不知道会不会“水土不服”。

黄西脱口秀

《水土不服》与“Twin Tariff”

维多利亚音乐厅

7月22日(星期二)

晚上7时30分(中文)

晚上9时30分(英文)

票价:38元至128元

购票:sistic.com.sg/events/jw0725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全部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