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正面臨著一個悖論。為了鼓勵生育,經濟必須快速增長,以創造更多的高薪工作。但更快的經濟增長又需要足夠高的生育率,以保持勞動適齡人口和退休人口之間的可持續平衡。中國經濟的未來,以及中國家庭的福祉,都將取決於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為提升生育率,中國社會全方面努力營造生育友好的社會氛圍,各行各業響應國家政策號召,大力提倡善待母嬰。
在暑假期間,世界各地的人們都覺得即將升六年級學生的母親,應當盡量利用一切時間與孩子一起度過輕松愉快的時光。遺憾的是,中國的情況並非如此。因為這裏小升初學生和他們的母親,都必須在暑假期間為即將到來的學年做准備。
這並不是那些心懷遠大志向者才會做出的選擇,而幾乎是所有中國家庭都必須承受的負擔。只有成績前50%的初中畢業生能進入高中,並以此確保大學入讀資格。激烈的競爭一直向下傳導到小學生身上。教師和學校都面臨著提高升高中錄取率的壓力。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在初三才舉行的考試中取得成功的概率,許多學校會在暑假期間,向六年級新生家庭提供整個初中課程的教材,讓他們學習。
教導和勸說孩子每天坐著學習幾個小時的重擔,過度落在母親身上,而她們中的許多人,平時的工作或許已經很繁重了。中國的父親在照顧孩子方面一向貢獻甚少,而對於大多數祖父母或其他兒童看護者來說,教材的難度又太大。許多母親甚至會在孩子學校的推薦下參加在線課程,學習如何教授這門課程。無論這名母親是每周工作60小時的公司總裁還是雜貨店老板,都有可能要在暑假的夜晚苦讀初中幾何學。
怪不得中國的生育率已創下曆史新低——2023年每名婦女生育一個孩子,也難怪越來越多的年輕女性不想成為母親。在一項反應踴躍的在線調查中,超過60%的18歲至35歲受訪者(大部分為女性)說不想生育,理由是育兒成本高昂、對孩子未來經濟前景的疑慮,以及分娩帶來的身體痛苦。
這些對生育的消極態度,可能會轉化為宏觀經濟問題,因為低生育率會減少勞動適齡人口的比例。日本的經濟就在出現這種狀況後,至少停滯了一代人的時間。
不出所料,中國的政策制定者正在動用一切可用的政策工具,來提高准媽媽的生育熱情。身體疼痛是最容易解決的問題。硬膜外麻醉被醫學專家認為是最有效的分娩鎮痛方式,而這項技術目前在中國的分娩應用率僅為30%,在美國和加拿大約為67%,法國為82%。為了減少婦女對分娩的恐懼,中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發布通知,要求到2025年底,開展產科醫療服務的三級醫療機構(病床數500張以上)全部能夠提供分娩鎮痛服務,到2027年擴大到全部配備100張病床以上且開展產科醫療服務的二級以上醫療機構。
但並不是所有准媽媽的擔憂,都有明顯的解決辦法。撫養孩子的高昂費用和孩子長大後缺乏經濟機會,是特別難以解決的問題。在上述調查中,約72%的受訪者認為,家庭月收入必須在3萬至5萬元(人民幣,下同,約5400新元到9000新元)之間才有能力撫養一個孩子。但2024年城市家庭可支配收入,中位數僅為每月4091元,農村地區僅為1631元。
中國政府已采取多項措施減輕養育子女的經濟負擔。除了增加產假和陪產假外,它最近還推出每個三歲以下兒童,每年3600元的育兒補貼。各地區政府還提供住房補貼和稅收減免等額外激勵措施,同時開展各類鼓勵生育宣傳。
但這些貨幣補貼對於緩解普通中國母親對孩子未來的焦慮幾乎無濟於事。即使取消普通高中和職業高中的區別,所有高中畢業生都可以報考大學,但未來還要去競爭名校和高薪工作。
問題的根源在於,在中國能夠提供舒適中產階級生活的工作相對較少,而爭奪這些工作的人卻很多。雖然學業成就通常是獲得這些工作的先決條件,但卻無法提供任何保障。如果大學畢業生失業率上升的趨勢已預示未來的狀況,中國父母就會擔心自己的孩子將不得不為了實現中產階級生活而拼命打拼。
育兒補貼不會增加就業崗位,也不可能顯著提高生育率。那些將所有資源都投入到子女教育的家庭,很可能會將補貼用於同樣的教育相關支出。正是這種就業競爭給家庭帶來壓力,並最終降低生育率。
中國正面臨著一個悖論。為了鼓勵生育,經濟必須快速增長,以創造更多的高薪工作。但更快的經濟增長又需要足夠高的生育率,以保持勞動適齡人口和退休人口之間的可持續平衡。中國經濟的未來,以及中國家庭的福祉,都將取決於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