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國內電動車市場內卷沖擊,全球最大電動車企比亞迪季度利潤三年來首次下滑。圖為加德滿都市民8月初在當地汽車展上,查看比亞迪ATTO 1車型。
中國電動車巨頭比亞迪公告季度利潤三年多來首次下滑後,公司股價星期一(9月1日)在深圳和香港兩市大跌,在港上市的股票開盤重挫多達8%,創5月底以來最大單日百分比跌幅。
受訪學者分析,股價下挫表明比亞迪業績可能遭遇中國汽車行業激烈價格戰沖擊,投資者擔憂公司股價過去數年高歌猛進的勢頭可能面臨拐點,預計頭部車企將加速開拓海外市場,對沖國內市場飽和內卷的負面影響。
比亞迪作為全球最大電動車生產商,上個星期五(8月29日)公告最新業績,第二季淨利潤同比大跌30%降至64億元(人民幣,下同,11.5億新元)。這與第一季利潤大漲100.4%形成鮮明對比。
受不利消息影響,比亞迪在深圳和香港股價星期一收盤分別下跌3.8%、5.2%。
比亞迪第二季業績下滑,時值中國汽車行業停止削價戰遙遙無期。官方6月呼籲車企避免惡性競爭,但收效甚微;前20大汽車品牌7月維持、加大或僅小幅縮小折扣力度。
美國電動車巨頭特斯拉8月開始在華銷售Model 3的長續航後輪驅動版車型,發售未滿一個月也已降價1萬元至25.95萬元。
5月底大幅降價的比亞迪,7月對折扣的調整也微乎其微,平均折扣率僅從6月的7.9%降至7.5%。
比亞迪近八成銷量仍來自中國市場,不僅7月在華銷量連續第三個月下滑,產量也出現17個月來首次下降。
除了價格戰,比亞迪也面臨市場份額被蠶食的挑戰。小鵬汽車等規模較小的中國電動車新銳,正通過主打低價車型猛增銷量。小鵬汽車星期一公布,今年迄今的交付量為27萬1615輛,是去年前八個月銷量的三倍以上。
隨著新銳精品汽車品牌加速崛起,比亞迪今年交付550萬輛的目標可能落空,截至7月底僅售249萬輛,未達目標一半。
新加坡管理大學李光前商學院副教授傅方劍接受《聯合早報》采訪時分析,官方今年並未重拳整治電動車市場內卷,主要考慮到電動車是新質生產力的代表,“政府反內卷的目的並不是要打壓行業,而是要讓車企競爭時更多考慮長遠,避免過分自我消耗,讓未來發展更可持續”。
傅方劍認為,官方目前應加碼幫助中國車企出海開拓海外市場,避免過度深陷國內激烈的價格戰。
事實上,比亞迪今年上半年淨利潤、營收還是分別躍升14%、23%;同期海外收入也同比增長50%達1354億元。彭博社指出,這得益於對比亞迪電動車的需求強勁,以及公司為擺脫國內市場不利因素影響而積極拓展國際市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