灏爹    发表于  昨天 22: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3 1
中国短剧出海市场规模有望达百亿美元,命中了海外市场的哪些核心需求?题材上和国内有什么差异?位于陕西西安的西安造梦工厂影视基地,占地面积达15000平方米,目前已接待各类剧组超800个,拍摄完成450余部影视作品。目前,基地拥有150余个风格各异的拍摄场景,从古代市井繁华到现代都市风貌,搭建起沉浸式的“短剧创作新世界”。
简维    发表于  昨天 22:53 | 显示全部楼层
出海的短剧既没有爆火,也没有爆赚,说白了,就是吹得太离谱了。

这两年营销号集体高潮,一个接一个地发,说什么中国短剧“风靡海外”“月入两亿”“市场规模百亿美元”,配图是某某APP下载榜全球第一,再配个截图说海外观众疯狂充值,开局三秒十连杀。

我点进去看了看那些评论、榜单、财报,越看越觉得,这不就是国内那一套玩法换皮复用,继续在国外割?

很多人看到这些标题就觉得“哇,中国短剧真的要称霸全球了”。

但你只要问自己一句话就行:你身边有哪个北美的朋友,知道“短剧”这东西?

有谁看过?

有谁主动去充值支持了?

甚至都别说充值了,能完整看完一集的人有几个?

我身边不少在温哥华、洛杉矶搞影视的朋友,说得很直接:这玩意在国外,基本查无此人。

为什么现在国内一窝蜂吹“出海”?

很简单,因为国内不好割了。

短剧靠什么火起来的?

不是内容,不是创新,是投流。

就是靠砸钱买用户。

投一百块钱的广告,能带来一百二十块钱的充值,ROI达到1.2,就算回本了。

但是现在,ROI已经崩了。

税改是一方面,从原来3~6%的税点,直接拉到15%,算上附加的河道费、教育附加费、员工工资、社保、平台抽成,你这个“投流ROI”要达到1.3,才勉强保本。

搞过短剧投流的人都知道,1.2已经够呛了,1.3根本做不到。

这时候还不跑路,等着亏死吗?

所以,现在一大批短剧公司开始往外跑,宣传口径就变了:我们不是卷国内,是看准了海外市场。

什么“北美空白市场”“短剧出海迎来新风口”“中国模式走向全球”,你仔细看,连词都跟前几年手游出海、跨境电商那一套一模一样。

但问题是,观众根本不买账。

你说中国短剧在国外爆火,我问你,爆在哪儿了?

爆给谁看了?

你在洛杉矶街头随机拉十个路人,谁知道“我在80年代当后妈”?

谁知道“替嫁千金复仇记”?

就算你找个稍微了解亚洲文化的老外,人家也只知道韩剧、日剧、美剧。

中国短剧?

不存在的。

你再去翻一翻数据,那个被吹得很厉害的Flex TV,宣传语是“毛利润58.09%”,听起来像个赚钱机器,但财报一看,一年总收入3620万美元,投流2240万美元,制作1520万美元,运营成本一扣,净亏损1050万美元。

这叫爆赚?

这叫提前烧钱买故事。

再看看中文在线,去年亏2.34个亿,官方财报写得很清楚:主因是海外短剧投入大。

昆仑万维,亏了16.43亿,也大部分花在DramaWave的运营和AI开发上。

这些公司不是小作坊,是上市公司,拿着投资人的钱,每年烧个上亿还没跑通模式,你告诉我“出海爆赚”?

那你到底是赚在哪儿了?

你要说下载量?

很多APP确实在榜单上冲过前十,甚至前三。

但问题是,那是通稿发出去的几天热度。

热度一过,立马掉到三百名开外。

这不叫产品,这叫流量暴冲——像烟花一样,好看一下,转身就没了。

还有人说,“我们拿了海外影视奖”“被全球平台看见了”,我也去看了一下,讲真,那些奖项十有八九是自费参赛的,泰利奖这种,一千美元一个,要几个有几个,颁奖视频都没有公开转播。

说难听点,就是买来的“镀金名片”,拿回来好跟国内的投资人吹牛逼用。

说到底,这波出海短剧,赚的不是用户的钱,是投资人的幻想。

以前在国内怎么干?

20万拍一部短剧,拿投流堆出来一个亿的充值数据,然后回头跟投资人说:“你看,我这剧20万拍的,营收一个亿,ROI 5.0。”

投资人一看,眼珠子都绿了,赶紧掏钱。

等哪天发现1亿充值其实是砸了9500万广告换来的,才意识到自己投的是空气。

现在,把这套话术搬到国外。

一样的剧本,一样的套路,不同的是这次骗的是“外国人可能不懂中国套路”的那一批人。

但问题是,外国这套环境压根不支持你这么干。

首先,国外拍摄不像国内,搞个横店、几个群众演员,一天二十小时连轴转,导演躺地上拍戏、演员三天不卸妆都没事。

北美拍戏,演员工会卡得死死的,超时一分钟,加班费、工伤保险、合同违约金全上。

拍一部剧的人工成本,是国内的三倍起步。

你以为拍短剧就能便宜?

你想多了。

其次,版权管得严。

你国内那套拼盘式短剧,台词抄《延禧攻略》,配乐盗韩剧,故事翻拍日剧,全是高风险。

在国内没人告你,但在北美,一告一个准。

轻则赔钱,重则直接平台封号、全网下架。

已经有短剧抄Netflix被发律师函的案例了,你再搞一次,直接凉透。

然后就是内容本身。

短剧靠什么打天下?

节奏快,狗血,强情节。

女主三秒钟被退婚,五秒钟被扇巴掌,十秒钟被霸总亲上,三分钟内得反杀。

这一套在国内是“甜爽”,到了国外,变成“诡异”“粗糙”“莫名其妙”。

你以为外国人没看过“霸道总裁爱上我”?

人家两百年前就写完《简爱》《傲慢与偏见》了。

灰姑娘的故事,人家是原创。

你这翻新一遍的“复仇少女+金主老公”,人家真看腻了。

而且,你再看看北美的娱乐生态,TikTok、YouTube Shorts、Netflix、HBO,全都在搞“内容挤压”。

你想靠30秒剧集打进来?

对不起,卷不过。

唯一能吃这套的,反而是东南亚、中东、拉美这些内容供给不那么丰富、用户还习惯碎片娱乐、对“甜爽剧情”接受度更高的市场。

但问题是,这些地方付费意愿并不强,大部分用户是看免费的,要靠广告变现,平台又不够大,变现效率低。

你拍得再多,也转不了多少钱。

所以,真实的情况是:出海短剧,热的是制作端,冷的是消费端。

你问北美有没有人听说过“竖屏短剧”?

现在有了,一些试镜平台已经被“short drama”刷屏。

但拍完之后去哪播?

谁看?

观众是谁?

制片人自己都不知道。

有一位演员和我说,拍了部短剧,演一个“恶毒继母”,台词像AI翻译,剧情像粘贴拼图,全组中国人,连化妆师都讲中文。

他拍完后问制片人:“成片在哪看?”

制片人说:“可能会上传到某个东南亚平台或者中国的app。”

他直接傻眼:“那你找我拍这玩意干嘛?”

他问得好,你到底拍给谁看?

归根结底,短剧出海不是不能做,但你得知道你做的是什么,你面对的市场是哪个国家,你准备投入多少年打基础,而不是今天吹一个亿,明天上不了热搜就全军覆没。

别再拿以前忽悠中国投资人的那一套模式,去骗外国观众了。

真正的内容,是要给人看进去的,不是给财报上写出来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

Copyright © 2001-2025, 公立边.    Powered by gonglubian|网站地图

GMT+8, 2025-9-16 03:27 , Processed in 0.101559 second(s), 29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