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卯    发表于  昨天 22: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4 0
提到明朝开国功臣,徐达绝对是绕不开的名字。他跟着朱元璋从濠州起兵,一路南征北战,灭陈友谅、败张士诚,最后率大军北伐,把元顺帝赶回了蒙古草原,堪称明朝的 “定海神针”。更难得的是,徐达这人还特别谨慎 —— 不贪功、不恋财,朱元璋赏他豪宅,他说 “天下未定,臣不敢独享”;打了胜仗回来,从不居功自傲,总是把功劳推给部下和朝廷;甚至连跟朱元璋说话,都始终恭恭敬敬,从不敢有半分逾越。

可就是这么一个 “完美功臣”,最后还是没能逃过朱元璋的清算。民间一直传着 “蒸鹅赐死” 的说法,说徐达晚年生了背疽,医嘱不能吃发物,朱元璋却特意赐了一只蒸鹅,徐达看着鹅,知道君命难违,含泪吃了,没几天就去世了。虽然正史里没明说这事儿是真的,但徐达去世的时间点,正好赶在朱元璋大肆清洗功臣的前夜,再结合朱元璋后来对胡惟庸、蓝玉等人的狠辣,很难说徐达的死和这位开国皇帝没有关系。很多人都纳闷:徐达都谨慎到这份上了,朱元璋为啥还是不肯放过他?

其实根本原因,不是徐达不够小心,而是他站在了 “皇权的雷区” 里 —— 他的 “功” 和 “威”,本身就是对朱元璋最大的威胁。朱元璋这人,出身底层,吃过太多苦,也见过太多人性的复杂。当了皇帝之后,他最怕的不是外敌,而是身边这些手握兵权、威望极高的老兄弟。毕竟他能从乞丐做到皇帝,谁能保证这些功臣不会有样学样?尤其是徐达,手里的兵权和军中的威望,几乎到了 “振臂一呼,应者云集” 的地步。

你想啊,徐达带了半辈子兵,明朝的精锐部队里,一半以上的将领都是他的老部下。就算徐达自己没野心,可万一有小人挑唆,或者他的部下想 “拥立” 他,怎么办?朱元璋一辈子都在防着这种 “万一”。他眼里的皇权,必须是绝对的、没有任何威胁的。徐达的谨慎,在朱元璋看来,可能不是 “忠诚” 的证明,反而像是 “伪装”—— 你越完美,越让人猜不透;你越低调,越让人觉得你在 “憋大招”。

还有个更关键的点,就是太子朱标的去世。朱标是朱元璋精心培养的继承人,性格宽厚,又跟徐达这些老臣关系不错,朱元璋本来想着,等自己百年之后,朱标能镇住这些功臣。可没想到朱标早逝,朱元璋只能把皇位传给年幼的皇孙朱允炆。一个小皇帝,怎么可能驾驭得了徐达这种身经百战、威望极高的老将?朱元璋心里清楚,自己在的时候,还能靠多年的情分和皇权压制住这些人;一旦自己走了,朱允炆根本不是这些老臣的对手。

所以对朱元璋来说,徐达必须死 —— 不是因为徐达做错了什么,而是因为他 “存在” 本身就是风险。就像农民种庄稼,要把长得太高的杂草拔掉,不是杂草有害,而是它会抢了庄稼的养分。朱元璋要给皇孙留一个 “干净” 的朝堂,就必须把这些可能威胁皇权的 “杂草” 清理掉,哪怕这棵 “杂草” 从来没乱长过。

徐达其实也明白自己的处境。晚年的他,几乎把 “低调” 刻进了骨子里 —— 主动交出兵权,在家养病的时候连门都很少出,跟老部下也刻意保持距离。可他越这样,朱元璋反而越不放心。你想啊,一个能轻松掌控兵权、又能随时 “隐身” 的人,不是更可怕吗?朱元璋甚至会想:他是不是在故意示弱,等我放松警惕?这种猜忌一旦生了根,就再也拔不掉了。

而且当时的朝堂氛围,也早就变了味。胡惟庸案已经爆发,朱元璋借着这个案子,杀了一大批官员,其实就是在给所有功臣敲警钟。徐达看着身边的人一个个倒下,心里肯定也清楚,下一个可能就是自己。他的谨慎,在这种大环境下,根本没用 —— 朱元璋要的不是 “听话”,而是 “消失”。只要这些功臣还在,皇权就永远有被挑战的风险,朱元璋就睡不安稳。

说到底,徐达的悲剧,是 “功臣” 和 “皇权” 之间的宿命。在专制皇权面前,个人的谨慎和忠诚,往往抵不过 “权力的逻辑”。朱元璋不是恨徐达,而是恨 “功臣可能威胁皇权” 这件事。徐达就像一把锋利的刀,朱元璋用它削平了天下,可天下太平之后,这把刀的 “锋利” 就成了隐患 —— 既然不敢放心交给别人,也不敢让它留在身边,那就只能毁掉它。

后来有人说,徐达要是早点像汤和那样,主动请辞,回老家种地,会不会能善终?或许吧,但也未必。汤和能活下来,除了主动放权,更多是因为他没徐达那么高的威望和影响力。徐达的 “分量” 太重了,重到就算他想放下,朱元璋也不敢让他放下。所以不管徐达多谨慎,他的结局从一开始就注定了 —— 不是他做错了什么,而是他生在了一个 “皇权至上” 的时代,又成了那个最容易被忌惮的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

Copyright © 2001-2025, gonglubian.com.    Powered by 公路边|网站地图

GMT+8, 2025-8-20 07:19 , Processed in 0.066056 second(s), 25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