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门豹    发表于  2025-8-21 01:20: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9 0
中年职场.jpg

30 岁那年,我从互联网公司跳槽到一家国企后台岗位。家人朋友立刻给我贴上 “躺平”“上岸”“直通退休” 的标签,我也曾暗自庆幸,觉得自己暂时躲进了避风港 —— 不用再跟着行业卷,能避开 35 岁中年危机的焦虑,哪怕比不上公务员的安稳,也足够让我松口气。

入职国企前,我在两家境外上市的本土公司待过。毕业时带着一股冲劲从家乡跑到一线城市,就是想和那些被父母安排工作的同学不一样。最初的工作完全符合 “奋斗者” 想象:全国出差连轴转,熬夜改标书到凌晨,周末节假日泡在会议室培训。每一次辛苦都像拼图,凑出我眼里 “职场新星” 的样子。直到升职那天,我还以为会在这条路上再拼十年。

改变我想法的是同事艾丽。她是典型的江浙沪独生女,精致干练,海外硕士毕业,30 岁出头就做到总监,之后才计划结婚生子。艾丽曾是公司的 “拼命三娘”,满世界飞着盯项目,可怀孕后一切都变了。孕中期确诊妊娠糖尿病,每天要抽两小时去医院 “扎手指”;孕晚期坚持爬楼梯,最终还是 “顺转剖”。她硬是把母乳喂到女儿一岁半,也从业务骨干变成了职场背奶妈妈。

“三期” 过后,艾丽的遭遇成了职场缩影:重要工作被分走,领导频繁表扬继任者,她在无声的 “冷暴力” 里主动离职。我像看了一场名为《艾丽的陨落》的沉浸式话剧,一边理解公司逐利的本质,一边慌了 —— 自己眼看要到 30 岁,35 岁中年危机已在不远处,“打工人只是工具” 的念头越来越强烈,总有人在耳边提醒:“该找条退路了。”

于是我开始 “田野调查” 式求职,最先参考的是同年毕业的小雪。她干了三年银行柜员后裸辞,带着父母旅游,说要 “闭关考公”,结果笔试没过,却晒了半年精致朋友圈。最后她找了份新工作,不用再应付指标任务,日常话题从 “凑指标” 变成 “哪家外卖好吃”“周末爬哪座山”,还跟我说:“钱少点,但舒服多了。”

小雪的经历让我确定:裸辞考公不现实,国企后台或许是归宿。我开始 “包装” 简历,上班摸鱼改材料,用写毕业论文的劲头查信息,甚至画甘特图盯进度、用 SWOT 分析岗位。还总结出 “三不原则”:不做扛业绩的岗、不做要应酬的岗、不去总部在外地的公司。

四个月后,我拿到三个 Offer:国企、互联网公司和 500 强民企。面试时见过不少百态:年营收 10 亿的互联网公司自称 “X 厂”,招聘总监带着上一场面试的情绪夸公司,工位旁还圈养着宠物;500 强里员工穿正装面无表情地穿梭,有人在办公室外排队等汇报,像整齐的乐高小人。那时我才懂,职场像游乐场,旋转木马安全、摩天轮视野好,不过是各选各的活法。

最终选了国企后台,入职前要准备近 20 项资料,几乎涵盖我所有生活信息。刚入职时确实觉得好:工作日有食堂,不用绕路买早餐;公司对口帮扶贫困县,我能给家里寄米面油,我妈在熟人圈里多了谈资;工会还会组织兴趣小组,比以前公司 “变相加班” 的团建纯粹多了,更不用说没有业绩压力,不用再为季度末、年末熬夜。

可这种 “凉白开” 式的安稳,慢慢变了味。试用期过后,老同事教我后台生存法则:拿不准的事别乱问,不是自己的活赶紧推,出错了要么解决要么忽略,绝不能公开承认,剩下的事全靠 “请示领导”。我想多学些东西,却被提醒 “别想着改变,不出错就行”。

唯一和我有同样危机感的是 90 后同事方圆。她留着短发,常穿黑白灰,美国硕士毕业,习惯高效解决问题 —— 把每周每月的报表做成线上模型,原本一两天的活两小时就能完成。有次加班,我问她后悔来这吗?她盯着电脑改 Excel 公式:“被骗了。” 面试时领导说 “需要你这样的专业人才”,来了才发现,她的高效反而显得别人无能,还压缩了领导的决策空间。

后来方圆跳槽去了大厂,面试时被问婚育计划,还被质疑 “从国企出来能不能适应快节奏”。而我留在国企,成了父母口中 “体面的孩子”、前同事羡慕 “能准时下班” 的人。可年底述职时,我对着空白 PPT 转笔,才发现这一年除了吃老本,只学会了背公文格式、记审批节点。

更无奈的是年会。30 岁的我因 “低于平均年龄” 被要求表演,只能恳求 “别让我独唱《歌唱祖国》”。领导说要 “出新出彩”,同事们只好跟着小红书学跳舞,排练两周,最后舞蹈视频还被循环用于会议暖场。我第一次为自己的 “屈服” 庆幸。

春节前,我和前互联网同事吃饭,卸了伪装说:“我感觉自己在被淘汰。” 他说:“继续待着就是饮鸩止渴。” 这话让我想起家乡的三线建设 “单位人”—— 他们曾因背后的 “大厂” 最先用上天然气,可下岗潮一来,技术工成了超市收银员,“稳定” 碎得彻底。我突然明白,国企这份 “松弛感”,不过是一纸合同维系的脆弱关系,我或许就是 “自知的待失业人口”。

清明回家,我跟父母提想辞职,换来的是连珠炮似的反驳:“稳定工作多难得”“熬熬就过去了”“辞了以后干什么”。我懂他们的心思,在熟人社会的 “谁家过得好” 比赛里,我这份国企工作是家里的 “加分项”,裸辞就意味着输掉优势。

没法说服父母,我开始联系猎头,这几年考的行业证书总算让简历不至于空白。我试着看外地岗位,焦虑反而少了 —— 就当边找工作边完善我的 “职场调查笔记”。

现在 HR 找我谈合同续签,我没像以前那样立刻回复。方圆空着的工位还在那,我总想起波伏娃的话:“女性不是天生的,而是被塑造成的。”30 多岁的职场女性,难道不生育才是保工作的筹码?难道除了 “躺平” 就没有别的选择?

其实我早该明白,职场没有一劳永逸的路,但也绝不会走投无路。这一次,我不想再迎合别人的期待,只想坦然面对自己。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关于我们

Copyright © 2001-2025, 公立边.    Powered by gonglubian|网站地图

GMT+8, 2025-10-5 06:09 , Processed in 0.097996 second(s), 33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