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是婴儿最理想的天然食物,不仅提供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还能增强免疫力、促进智力发育。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婴儿纯母乳喂养至少6个月,这对降低婴儿呼吸道感染、过敏性疾病、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风险至关重要,同时也能减少母亲乳腺癌、卵巢癌的发生概率。 然而,当母亲存在感染时,许多家庭因担心病原体传播而放弃母乳喂养。实际上,科学研究和临床共识表明,绝大多数情况下,母乳喂养仍可安全进行。河南省儿童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主任刘大鹏针对以下感染疾病,给予指导,帮助科学应对。 病毒感染 01 乙型肝炎(HBV) 乙肝病毒不会通过消化道传播,即使母亲病毒载量高或HBeAg阳性,母乳喂养均不增加母婴传播风险。 安全措施:新生儿出生后12小时内需接种乙肝疫苗和免疫球蛋白(HBIG),完成全程免疫后即可正常哺乳。若母亲孕期服用抗病毒药物(如替诺福韦酯),产后停药即可直接哺乳;若需继续用药,因药物经乳汁分泌量极低,仍可母乳喂养。 特殊情况:乳头皲裂或婴儿口腔溃疡无需停喂,母乳中的乳铁蛋白可抑制病毒活性。 02 丙型肝炎(HCV) HCV母婴传播与喂养方式无关,母乳喂养不增加感染风险。 安全措施:母亲可正常哺乳,但若乳头出血或婴儿口腔有明显损伤,建议暂停直接哺乳,乳汁经巴氏消毒后喂养。 03 流感与新冠病毒 病毒不通过乳汁传播,但需避免母婴近距离接触导致的呼吸道传播。 安全措施:母亲感染初期应隔离,乳汁挤出后由他人喂养;症状消失或核酸转阴后可直接哺乳。哺乳前需洗手、佩戴口罩。 04 巨细胞病毒(CMV) 足月儿感染CMV通常无症状,可正常哺乳;早产儿(胎龄<32周或体重<<1500g)需警惕严重感染风险。 安全措施:早产儿建议乳汁经冻融或巴氏消毒后喂养,待体重≥1500g或胎龄≥32周后可转为直接哺乳。 05 HIV感染 母乳喂养可能传播HIV,建议完全人工喂养;若无法提供足够配方奶,可纯母乳喂养6个月(最好消毒后喂养),禁止混合喂养。 安全措施:母婴需全程接受抗病毒治疗,乳汁挤出后由他人喂养。 细菌与螺旋体感染 01 结核杆菌 除乳腺结核或急性粟粒性结核外,其他结核患者乳汁通常无病原体。 安全措施:母亲经正规抗结核治疗≥2周且痰菌阴性,可直接哺乳;未治疗或痰菌阳性者需隔离,乳汁消毒后喂养。 02 梅毒螺旋体 规范治疗后母乳喂养安全;未治疗或治疗不足者需暂停直接哺乳。 安全措施:乳汁经巴氏消毒后可喂养,母亲完成驱梅治疗后恢复亲喂。 寄生虫感染 01 弓形虫 未规范治疗者乳汁可能含病原体,需暂停直接哺乳。 安全措施:乳汁消毒后喂养,母亲完成抗弓形虫治疗后恢复亲喂。 02 疟原虫 抗疟治疗期间乳汁需消毒,治疗结束后可直接哺乳。 乳房局部感染 01 乳腺炎与乳腺脓肿 继续哺乳有助于排空乳汁、缓解炎症。 安全措施:使用抗生素期间仍可哺乳;单侧乳房脓肿时,另外一侧可正常哺乳,患侧需排空乳汁。 家庭母乳消毒方法 01 冻融法(适用于CMV巨细胞感染): 母乳冷冻(-20℃)1-3天,40-45℃融化后使用,可部分灭活病毒。 02 巴氏消毒法(推荐通用): 60-65℃加热30分钟,既能杀灭病原体,又能保留较多活性成分。 注意事项:避免煮沸或微波炉加热,以免破坏母乳营养。 母乳喂养是母婴健康的重要保障,即使母亲存在感染,多数情况下仍可安全哺乳。关键是根据病原体类型、母婴健康状况和医疗建议,采取恰当的喂养策略(如乳汁消毒、母婴隔离等)。 特殊情况下需暂停母乳喂养时,配方奶应作为临时替代。如有疑问,请及时咨询医生,科学决策,为宝宝提供最安全的成长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