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年,在北京、上海的中产圈里,有一种隐形的鄙视链,谁在朋友圈晒过米其林餐厅,谁就离“有品位”的人设更近一步。 Opera BOMBANA、玉芝兰、KOR Shanghai,这些名字在当年几乎就是高端餐饮的代名词。 可没过几年,曾经一位难求的米其林餐厅,如今关门的关门、转让的转让,连老顾客都懒得提起。 为什么一顿动辄上千的米其林西餐,如今却成了“没人接盘的冷生意”?真是大家吃不起了,还是这套高端玩法已经过时了? 去过米其林餐厅的人都知道,这种地方不是你饿了就去填肚子的,它卖的是一种“仪式感”。 从门口的迎宾,到餐桌上的摆盘,再到侍者为你解释食材产地的娓娓道来,整个过程像在参加一场精心编排的舞台剧。 问题是,这场戏票价并不便宜。 Opera BOMBANA最便宜的套餐也要1688元一位,这还只是“入门级”。 更顶尖的,像丹麦的Noma,人均接近5000元人民币。 食材确实顶级,黑松露、鹅肝、帝王蟹……用料甚至是按克计算。 但昂贵的背后不仅是食材,还有巨额的装修、租金和人力成本。 比如Opera BOMBANA店里一幅玛丽莲·梦露画像就花了1000万,这种烧钱方式,在生意火爆时或许无伤大雅,可一旦客流下滑,就是压垮财务的第一根稻草。 而且,米其林餐厅的翻台率极低。 一顿饭吃三四个小时很常见,高峰期也就十几桌,利润空间被成本和时间死死挤压。 房租年年涨,人工越来越贵,食材要保质,运营方一旦熬不过去,关门只是时间问题。 米其林餐厅能在中国火起来,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身份消费”。 当年,朋友圈流行晒精致生活,发一张米其林餐厅的菜肴照,不需要多说什么,懂的人自然懂。 这种社交货币,撑起了它在中产阶层的流行。 可近几年,大环境变了。 钱包缩水的不只是工薪族,就连不少曾经的老顾客,也开始反思,花两三千吃一顿饭,除了朋友圈那几分钟的光鲜,自己到底收获了什么? 相比之下,去吃一顿有烟火气的火锅、烧烤,既实在又放松,还不用担心隔天看账单心疼。 当消费者从炫耀型消费转向务实型消费,米其林餐厅赖以生存的心理基础就松动了。 身份标签的光环一旦褪去,它就是一家价格偏高、菜量偏少的餐厅。 米其林的评判标准诞生在欧洲,重视的是慢节奏的用餐体验、严苛的技艺和摆盘的艺术感。 这套东西在巴黎、伦敦、米兰可能是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可放在节奏快到秒表计时的一线城市,就有些不合时宜了。 在国内,吃饭讲究色香味俱全,讲究热闹、讲究互动,讲究“好吃还得量足”。 而一顿米其林餐往往要吃三四个小时,菜量精致到一口没饱,这对习惯了快节奏和实惠感的食客来说,反而成了门槛。 更重要的是,本土餐饮这些年进步飞快。 从街边小馆到新式中餐厅,不少地方在口味、服务、环境上早已不输米其林,甚至更懂中国人的胃。 米其林的舶来标准,在这里并不是唯一的好餐厅认证。 很多餐厅老板会告诉你,被米其林收录不是稳赚的买卖,反而可能是“死亡之吻”。 原因很简单,光环带来的是成本的连锁反应。 一家餐厅一旦入选米其林,房东很可能立刻涨租,供应商报价也跟着水涨船高,甚至团队为了维持水准,会在食材和人力上投入更多。 与此同时,顾客的期望值被推到极高的位置,稍有不如意,口碑就会迅速反噬。 比如上海的祥兴记小笼包,在入选米其林推荐小吃后,房租直接被房东加了30%,最后只能搬走。 对于高端西餐厅来说,这种压力只会更大。 它们本身的商业模式就不适合规模化复制,过度依赖主厨个人的风格,一旦核心人物离开或经营不慎,就很难再维持下去。 米其林餐厅在中国的兴衰,其实是消费文化变化的缩影。 它曾经代表着一代人的品味追求和身份象征,但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吃饭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味蕾、享受时光,而不是为了一张标签。 这并不是说高端餐饮没有市场,而是它需要找到真正契合本土文化和经济环境的方式,而不是套用一套外来的标准。 当务实成为消费的主流,当“值不值”取代了“高不高档”成为第一考量,那些只靠光环和价格支撑的餐厅,注定会被淘汰。 未来的餐饮,不论是米其林,还是本土品牌,能留下来的,必然是既能让人吃得舒心,又能让人觉得花得值的那一类。 毕竟,在中国人的餐桌上,口碑从来不是靠价格堆出来的,而是靠一口口真实的满足感养出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