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阿姨,您又一大杯冰水喝下去啦,这大清早的肠胃可受不了啊!” 在小区里,60岁的张阿姨每天清晨都习惯性空腹喝水,不过和普通温开水不同,她喜欢兑上一些淡盐、偶尔还加点柠檬块。最近,她常常抱怨胃部泛酸、晨起恶心,有一次甚至突发腹痛去看了医生。 “不是都说清晨一杯水,胜过良药吗?为啥身体越来越不舒服?” 张阿姨的疑问恐怕也是很多人的心声。 难道就因为喝水,反而把健康给喝丢了?医生提醒,早上空腹喝水,如果方法不对,危害甚至不输不吃早餐。特别是有三类水,早晨空腹喝对健康弊大于利,第2种最容易被中老年忽视。 为什么传统观念总说空腹喝水无害?真相背后有多少误区?正确喝水方式又是什么?本文将一一破解,做到让你看明白、用得上。 清晨喝水:是养生灵药还是健康误区? 很多人一觉醒来后会口渴,认为早上空腹喝水对身体百利而无一害。水的确是维持生命必不可少的组成成分,约占人体总重的60%左右。睡眠期间体液流失,清早补水有利于血液循环、肠道代谢,不少指南都支持早晨饮水。但近年来的研究和门诊实践发现,错误的喝水方法反而可能带来新的健康风险。尤其是下面几点,必须加以警惕: 口腔细菌并不会因喝水大量进入体内,但饮用方式、饮用种类选错了,反而可能刺激胃肠道。 某些特殊人群,如慢性疾病患者,清晨盲目大量饮水容易加重肾负担、诱发心力衰竭等问题。 不吃早餐的危害确实明确,比如增加胆结石、血糖波动风险,但并不代表清晨喝错水就“无害”。 北京协和医院在对2800名成年人分析发现,喝水方式与肠胃健康密切相关。大量患者因不正确的喝水类型诱发不适,比例高达17.6%。 不少家庭一直传递着“清早喝淡盐水能清肠”,甚至有人习惯喝隔夜凉茶、冰饮料或是刚煮沸的烫水。这些习惯,究竟有什么风险? 坚持清晨喝“这3种水”,两个月后身体可能出现哪些变化? 医生总结,多数“喝水不适”患者,都有错误的水种选择。最常见的三种早上不推荐空腹喝的水: 一是饮料,包括甜饮、功能饮料、果味饮料。 大多数饮料含有添加剂、糖分和咖啡因,早上刚醒来身体尚未适应,空腹直接摄入极易刺激胃肠,引发胃痉挛、胃痛。还会短时升高血糖,加重肾脏压力,久而久之造成肾损伤或肾结石。例如,一份国内健康调查发现,每天清晨空腹饮饮料人群的肾结石发生率比饮温水高出约13.2%。 二是滚烫的开水(超过65℃)。 很多中老年人常犯这个错误:认为喝烫水御寒又养胃。“趁热喝”的观念其实十分危险。研究显示,空腹喝高温水可导致消化道黏膜烫伤、甚至增加食道癌风险。 尤其中老年人对温度敏感性下降,很难准确判断水温,一喝就是大口滚烫水,轻则喉咙灼痛、胃部不适,重则慢性损伤黏膜。 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饮水温度以30-40℃为宜,不烫口为准。温水更易激活肠道功能,促进新陈代谢。 三是冰水或温度极低的水。 特别是夏天,年轻人和有胃肠基础病的群体容易贪口凉。冰水空腹入胃,极易造成胃肠痉挛,诱发恶心、腹痛、消化不良等症状。 调查数据显示,空腹饮冰水后出现胃肠不适症状的人数是饮温水的2.1倍。 此外,大量冰水导致身体“出汗受抑”,新陈代谢紊乱,更易让人感冒、嗓子疼。 不仅如此,看似健康无害的“淡盐水”,早上空腹大量饮下也有隐患。过量摄盐易升高血压、诱发水肿。我国膳食指南建议,每日食盐总摄入量低于5克,而晨起大量饮用淡盐水,极易超标。 以上三类水,早上空腹喝,无论短期还是长期,都难以像传说中那样“胜过良药”,反而会逐步损害身体健康。 怎么办?清晨喝水的四个实用建议,让健康更有保障 既然知道了错误示范,那清晨健康喝水到底怎么做?营养学专家和权威指南,给出了科学的四步法。 优选温开水,温度以30-40℃为宜。不烫口、不发凉,可最大程度保护肠胃,激活肠道功能,有益晨起新陈代谢。 每次饮200ml左右即可,无需贪多。 有人喜欢晨起“牛饮”,其实一次性过量饮水(超过300ml)极易稀释胃液,影响早餐消化,还可能造成腹胀、频繁如厕,影响上午活力。 别让喝水替代早餐,科学补水更补能量。 早餐才是唤醒身体的“启动键”,省略早餐,身体长期在饥饿状态,容易引发低血糖、胆汁淤积,甚至出现胆结石。 医学病例显示,不吃早餐的人群胆结石风险上升19%,认知能力和工作效率也下降。 特殊人群需按需调整饮水量。 例如:患有心衰、肾功能不全、浮肿、腹水等疾病的朋友,应严格控制晨间饮水总量,避免加重心肾负担。建议根据医生个体化指导补水,而非一味“早上多喝水养生”。 喝水虽小,健康大事不容忽视。晨起科学饮水,让补水真正成为美好一天的起点。 其实,清晨空腹喝水本身并不“可怕”,关键是要用对方法、选对水、喝对量。 如果仍有晨起饮水不适、胃肠不舒服或其他健康困惑,建议及时就医,由专业医生根据你的实际情况定制科学饮水方案。勿盲目跟风网络“养生招”,更别迷信朋友圈小道消息。健康其实就在晨起的每一个小细节中。 今天开始,试着用科学的方式开启一天,让身体享受最稳妥的呵护!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 《健康饮水行为问卷调查分析》黄秋霞等, 中国公共卫生, 2022 《淡盐水饮用风险评估》中华预防医学会, 2021 《日常饮水量对健康影响的流行病学调查》北京协和医院团队, 2023 《不同温度饮水对胃肠功能的影响分析》中华临床营养杂志, 2022 《食道癌与饮食习惯相关性研究》中华消化杂志, 2021
|